
Top6 “王室寶寶”效應
13年當地時間7月22日,英國凱特王妃在倫敦順產誕下小王子一枚。根據英國的王位繼承法,這個寶寶將成為繼查爾斯和威廉之后的王位第三順位繼承人。萬眾矚目的“王室寶寶”注定將受到公眾與品牌的強烈關注,就和他的母親凱特王妃一樣。
首先是劍橋公爵夫人懷抱這位“王室寶寶”出院時穿的藍底白點連衣裙引發了消費者的模仿購物狂潮,設計師 Jenny Packham 的網站在短時間內崩潰。而當購物者得知這是一款不能復制僅供"公共消費"的一次性設計時,失望至極;不過他們很快便找到了補償點,"圓點"一詞在幾乎在所有搜索引擎中人氣急速飆升。而最“無干”的喜訊是在購物網站上由設計師 Marc Jacobs 設計的圓點裙裝已脫銷。
當然據此搭上順風車的品牌數不勝數:所有與王室寶寶有關的服飾都在網上售賣一空:包括用來包裹小王子的羊毛巾(GH Hurt 出品)、印有小鳥圖案的毯子(Aden & Anais 出品)、甚至包括小喬治離開醫院時坐過的 Britax 嬰兒汽車安全座椅。此外各大奢侈品牌的嬰兒產品銷量也呈直線上升,從Hermès的嬰兒鞋襪到Tiffany的嬰兒餐具……
“王室寶寶”的出生成為英國緩慢發展經濟中的一支興奮劑,極大拉動了英國各種消費相關的產業發展。英國零售研究中心算了筆賬,僅“王室寶寶”誕生民眾最直接的消費就可達到2.43億英鎊,而這還沒有計算其他虛擬經濟以及持續效應的增值。毫無疑問,13年“王室寶寶”成為了英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利好”事件。

Top7 奢侈品牌并購潮
從11年到13年,全球時尚奢侈品牌并購進入爆發期,據意大利奢侈和時尚品牌研究機構Pambianco年度調查數據顯示,截至13年9月31日時尚界和奢侈品牌全球兼并和收購事項已達到81個,相比于去年的75個,增長了8%。
奢侈品集團化由LVMH的締造者伯納德•阿諾特奠定,在他的示范下,原屬家族企業的奢侈品牌絕大多數被某集團收歸旗下,開始走集團化、產業化路線。在過去的十多年間,LVMH、Kering以及Richemont這三大奢侈品集團公司一直沒有停止購并的速度,時尚業幾乎所有的品牌現如今都被卷入了他們資本運作的游戲中。與11年和12年相比,13年的并購場景更為熱鬧和頻繁。
Kering旗下已經擁有法國品牌Boucheron,在去年成功收購了中國的珠寶品牌麒麟(Qeelin)的控股權后,今年又收購了意大利高級珠寶品牌寶曼蘭朵(Pomellato)。對于珠寶行業而言,日益被大品牌所主宰,這迫使類似寶曼蘭朵這樣的中等規模的公司需要轉投大集團以尋求發展和為日益昂貴的廣告宣傳融資。而對于Kering而言,收購成功意味著在珠寶領域具備了與Richemont和LVMH競爭的砝碼。與此同時,LVMH也宣布成功從法喬利家族(Faccioli)手中收購了有近200年歷史的意大利米蘭咖啡館Cova;緊接著又以20億歐元收購了意大利高級羊絨服裝零售商諾悠翩雅的80%股權。
另外財大氣粗的中東買家卡達爾QATAR控股公司,其不僅擁有LVMH集團和Tiffany的股份,早前還收購了英國哈羅德Harrods百貨和意大利國寶品牌Valentino,據說其對收購意大利精品一向也是青睞有加。

Top8 時尚“有文化”
今天的時尚產業盡管在大多數時候其初始的核心可能已經退居到底線的位置,但面對公眾“放大”其品牌的文化精神或重建奢侈的核心價值,卻成為各大品牌趨之若鶩的營銷手段。
13年品牌繼續“文化”牌,你方唱罷我登場。Chanel《THE LITTLE BLACK JACKET》的世界巡禮,繼去年在巴黎、東京、紐約、倫敦、米蘭展出后今年分別抵達中國北京與上海。接著是上海當代藝術館的的“迪奧精神(Esprit Dior)”特展;都以展示與傳達品牌核心文化為特征,充分詮釋品牌歷史及設計師與品牌、藝術、文化的不解之緣。除卻展覽,品牌也紛紛與微電影結緣,從Gucci的《竹節迷蹤》到Salvatore Ferragamo的《Walking Stories》,或以品牌歷史說事,秀出品牌核心產品;或低調敘述愛情故事,但以口碑及無形廣告賺足人氣。
此外《了不起的蓋茨比》公映,同樣可被奉為時尚界的大事件。雖然電影中處處透露出的是形式大于內容的印象,但伴隨著20年代美國上層社會令人血脈噴張的迷醉生活,時髦閃耀的著裝打扮以及豪華的場景,混雜著爵士樂的各種現代流行曲調,成就了Art Deco的新一個輪回。當然一部電影也成就了多個品牌,比如Tiffany公布了13年高于預期的第一季度銷售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電影設計的珠寶首飾系列的配售,重振了公司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的低迷表現。

Top9 社交媒體助推品牌
社交媒體在13年3月首次成為四大時裝周秋冬發布的主流營銷方式,接著在9月14春夏的時裝周上得到了更廣泛的延續;甚至連之前最保守和抗拒的時裝品牌也開始公開他們的時裝周流程,以建立粉絲體系。
品牌們在秀場設置了多架攝像機進行現場直播,從前臺到后臺,從設計師到模特。盡管這些都不是什么尖端技術,但對米蘭或巴黎的品牌來說卻具有進步意義,標志著他們開始試足社交媒體世界。同時這也標志著社交媒體在業界的重大轉變,開始把焦點放在內容的展現手法上。
而對Burberry 或 Topshop 這些最先使用社交媒體的品牌而言,現在則更多地關注利用過去的成功,并通過卓越的質量再現它們。Burberry 搭檔 Apple 用新發布的 iPhone 5S 獨家觀看其社交媒體內容。這是一項促進性而非創新性的舉措,但卻帶來了精致的內容。 iPhone 5S 配備的全新攝像頭能設置為"曝光"模式,讓用戶每秒能拍到10張照片,并且還能拍攝慢鏡頭短片。Instagram 上的15秒鐘 Burberry 慢鏡頭短片獲得2萬多個“贊”。其他品牌Balmain、Dolce & Gabbana、Jonathan Saunders 還有 Prada 也采用了類似的手段。
同樣是前面所說的Gucci的微電影《竹節迷蹤》,在其公布之時還在Instagram上邀請全世界19個國家的40位時尚博主在各地的電梯里手拎竹節包拍照造勢,一時風頭無限。
而在中國來說,越來越多的品牌以微博與微信打造社交平臺,而他們的商業模式也正隨著這個平臺的延展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Top10 “可持續”的時尚
時尚圈流行易逝的直接后果是資源的高消耗,如何讓時尚在不反時尚的前提下持續前行始終是個話題。諸如企業社會責任以及“可持續”的理念一直為時尚業所關注,不過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其被越來越多地置于了執行的層面。
時尚生產過程中的升級再造、零浪費和重新構建設計技巧是品牌首先觸及到的。“H&M舊衣回收計劃”于13年8月在全國所有門店啟動,其長期目標是開發出大規模回收利用紡織纖維的技術解決方案。而在10月份上海召開的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上,首次推出了“可持續發展專區”及紡織環保會議,展示這一領域的最新科技。英國零售巨頭Marks & Spencer首次發布了一系列可持續服裝的套裝,M&S 表示,該套裝盡可能使用最具可持續性的面料制成,包含可完全溯源的有機羊毛以及使用回收塑料瓶制作的襯里;此外該套裝主體中所有標簽和帆布材料全部使用再生滌綸制成,口袋和腰帶,紐扣全部采用再生面料。耐克(Nike)也開發出一種幫助設計師評們挑選環保材料的App軟件,該軟件可以評估水、化學物質、能源和廢棄物等四個對環境影響的因素來幫助設計師快速選擇出環保的材料。
對于一貫是動物類皮革消耗大戶的奢侈品牌來說,今年Kering和UI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推出了“蟒蛇保護合作協議”。該協議的目的是打造更負責任的蟒蛇貿易和推動整個行業發展。這個研究項目的目的是對可持續發展,透明,動物舒適以及蟒蛇貿易相關地方的居民資源之間的一致性進行分析和提交建議,研究數據和結論將有助于相關國家更好地管理瀕臨滅絕物種,使到這個貿易能夠成為當地居民的一種資源但同時又不會威脅到野生物種的生存。
也許有人會問:這一切消費者在乎嗎?根據Nielsen 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消費者在做選擇時越來越關注道德良知,全球50%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更愿意在有責任計劃的公司生產的產品上多花錢,43%的人表示他們已經這么做了,很顯然,“可持續”的時尚在未來將變得更加重要。
相關鏈接:
2013年度時尚事件Top10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