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標題時突然覺得有些好笑,當時尚就是一門生意時,誰還在乎時尚評論?
時尚是什么?今天來看時尚就是一個全球化的產業,近20年來隨著時尚產業的集團化和全球化,可以說時尚最重要的是關乎市場,關乎利潤,關乎錢。時尚評論曾經是整個產業鏈中的媒體環節,當這個產業鏈中時尚媒體的生存方式是靠廣告收入時,任何關于廣告商的負面報道都是不妥的,于是獨立時尚評論的空間便日益被侵吞了。
今年以來至少有三件事讓我覺得時尚評論已死。一是就在上周,康泰納仕(Condé Nast)集團宣布,將旗下以出版產業期刊為主的Fairchild Fashion Media 轉讓給另一家媒體集團 Penske Media。這單交易之所以引人矚目,是因為 Fairchild 下屬的Women''s Wear Daily(WWD女裝日報)是美國時尚行業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專業類期刊,其創立100年來可謂見證了時尚界的潮起潮落,而其敏銳的產業追蹤以及新聞評論在業界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而據《紐約時報》消息,相對于15年前康泰納仕買下 Fairchild 時花費的足足6.5億美元,這次僅以1億美元轉手,這種無異于揮淚大甩賣的狀況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尚消費類媒體盛行的年代,一份在業界擁有崇高地位,以新聞性與批評性著稱的行業媒體是否已成雞肋?
二是曾經幾度被品牌拒之門外的被稱為“時尚毒舌“的Cathy Horyn,當她在今年年初向工作了15年的《紐約時報》提出辭呈而回歸家庭時,是否也意味著她對這個行業已是心灰意冷?
三是同樣在今年上半年,最具盛名的時尚評論家SuzyMenkes從供職26年的《紐約時報》跳槽到康泰納仕集團擔任Vogue國際主編一職。聯想到去年10月,Eric Wilson離開紐約時報加入InStyle雜志,《紐約時報》已盡失一批權威的時尚評論人才。就在今年3月巴黎、米蘭的秀場上我曾多次邂逅SuzyMenkes,對這位束著高卷式發型,氣場強大到顯然早已超越時尚界“以貌取人”法則的“大嬸”我是非常仰慕,看著她永遠是掐著時間進來,結束迅速閃人,而完全無意留戀于爭奇斗艷的秀場內外,我私下多次YY她值得尊敬的職業操守。直到SuzyMenkes從6月初開始在Vogue上開出專欄,更多仿佛來源于品牌新聞稿般的標配文字,思想的亮點與評論的樂趣似乎逐漸消失。我一度有些迷惑:這是時尚評論還是軟宣?
而說到軟宣這也早已是時尚媒體公開的秘密,之前有篇文章是洪晃起底時尚圈,她說軟宣只要不是違心的,絕對可以做得很好看。問題是大部分媒體只是沖著錢去做軟宣,不是沖著內容。這話說得沒錯,不過當媒體淪落到以軟宣為唯一的內容時,你怎么看?
國內的時尚產業目前在時尚全球化產業的過程中分外迷茫而缺失,時尚產業的主力軍應該是自主服飾品牌,而大多數的企業依然停留于服飾行業而尚未納入到時尚系統,更別說國際化了。這個時尚產業是沒有本土性與獨立性的,一開始就直接被納入了西方主導的體系;而主導這個產業的也依然是幾個大品牌的市場/公關,當然后面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品牌公關。所以在這樣的運作方式下大多數時尚媒體就是靠廣告養活,在廣告金主的利益面前又怎敢有獨立思想?本該可以成為獨立時尚評論人的博主拼的是博眼球裝逼格,不要說本來就缺乏專業性和思想性,隨著被品牌公關“招安”,后續就是“收人錢財,替人消災”。當時尚成為一門生意,所有人只想趨附于其上時,又何來獨立評論人?或者有價值的時尚評論?
SuzyMenkes畢竟已老,人家一開始也說不做毒舌(盡管對于“毒舌”的定義值得商榷),“咖位”到這份上以折衷的態度利用業界地位積點好人脈做點順水推舟的事也無可厚非。
不過我們的時尚評論呢?
中國的時尚評論還沒有起來,就已經死了。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