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倫敦、米蘭和巴黎的時裝周暫且可以不說,對于國內的時裝編輯來說,每年的中國時裝周和上海時裝周也都是大家忙不迭的時候。品牌大小活動不斷,秀場也不能不去。但是在走進秀場的人當中,除了永遠不缺席的藝人明星、客戶、編輯和時裝愛好者之外,越來越能夠看到許多普通民眾的身影。
而在另一個大家自娛自樂的地方——微信,朋友圈什么都有的同時,也發現平日里除了獲取資訊,更多是打發無聊或者填滿零碎時間的公眾微信號里突然多了不少奢侈品牌的Logo,和已經有點式微的微博一樣,許多品牌現在不僅會告訴你他們的店鋪和官網在哪里,更多時候還會希望你多關注他們的微博和微信,或者Ins。甚至有Prada這樣的,并沒有官方微博賬號,但是就這么暗自籌備著,把微信號給開了。所以,這兩件事兒說的其實就是一個理兒,“我去你的時裝周,你來我的朋友圈”圖的是樂呵熱鬧,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代,信息的無縫連接和及時送達,這在“時尚”這門“高深”的泛藝術領域中也同樣適用。
或許是黃牛們超強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讓最初一批普通觀眾走進了神秘的秀場。但是更龐大,以及更有官方支撐力的就是來自于品牌等機構在社交網絡上派發的邀請函。比如十月結束的上海時裝周,前有“上海時裝周”的微博和微信通過自己的官方渠道贈予普通市民多場時裝秀及相關活動的邀請函,后有各大品牌也在社交網絡平臺贈票,幾百人的秀場少則十張,多則幾十張的門票都是為那些對時裝、對秀場以及對品牌感到好奇和欣喜的觀眾準備的。他們絕大多數都是以先到先得,以及搶票的方式獲得,所以在職業和背景介紹上基本都不做要求,因此開秀前的等待和真正見到走秀的激動就成為了朋友圈里的又一大熱潮,在背板前自拍,在秀場上拍照,拍下自己和秀票的合影是人們認識時裝,了解時裝的又一個產業鏈的過程,對于相當一部分觀眾來說,新鮮和好玩是第一位的,那些希望今后能夠進入這一行,因此用各種方法獲得秀票的“準編輯”、“準時裝人”與他們的心態還不盡相同。那么究竟為什么,在最近幾季、最近幾年的中國的時裝周上有了越來越多普通人的坐席呢。
這對于品牌來說,無疑是增加潛在客戶的做法。國內的時裝周畢竟還不像國外的已經形成系統的時裝品牌的秀場一樣,專業針對性強,許多秀都做得小而精致,許多專業人士都不一定能夠進入,何談普通人。但是對于中國這個市場來說,時裝產業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還有這許多空間和許多可能,藝術性上還有待加強,商業度上自然也要同樣提升。同樣以2015春夏的上海時裝周為例,參加辦秀的許多品牌都是年輕的獨立設計師品牌,他們和成熟的商業化品牌和經典的奢侈品牌相比,宣傳的管道不夠多也不夠全面,而通過在現在每個人都無法忽視的社交網絡上贈票或者領取邀請函的模式,其一能夠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的認知度和知名度,看過秀的民眾再在自己的微博、朋友圈一“炫耀”,最起碼品牌名稱或者基本的信息就能在一定范圍內被知曉。其二就是在這樣一個“廣撒網”的基礎上,就能夠挖掘出一些對這些品牌有興趣,或者對品牌從內到外的價值體系和服裝本身認同的潛在消費者,那么網絡上一搜索,再確認,有可能時裝周之后去到實體店或者網絡店鋪購物的就是那些看過秀的觀眾以及他們的朋友。所以,包括在“棟梁”的社交媒體上也在時裝周開始前期就已經向普通觀眾拋出了“來免費看秀”的邀請。所以,也才會看到在“黃牛”的通力合作下,上一季的上官喆,這一季的王海震的秀都是擠滿了人,其中還是有一小部分普通觀眾的。比重雖小,但是品牌也是逐漸關注起了這樣一個能夠加入到活動中來的普通群體。
品牌希望借由邀請看秀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增加客源的同時,也要認識到這樣一個方式可能發生的一個反向的結果,那就是普通觀眾都對你的秀不滿意。倘若如此,不僅沒了潛在客源,還會直接阻隔了潛在客戶的發展。因為對于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愈發想要追求生活品質的那一部分人來說,倘若看了秀卻不買賬,反倒壞了事情。所以,提出這樣一個可能性的原因是提醒一些新興的時裝品牌,但凡決定辦一場秀,做一個活動,那么衣服本身的品質和系列感就要得到足夠的保證,秀場各個環節的設置和安排也必須要到位。因為既然現在每場秀幾乎都會有普通觀眾來欣賞,那么一場秀的意義就不簡單是讓大客戶下單,讓編輯發稿,讓熟人見面,更重要的是要能通過一場二十分鐘秀的時間,讓那些坐在秀場三四排的觀眾停止交流,不亂走動,而是真正被這樣的一個形式,被這樣的一場關于時裝的活動所吸引,獲得口碑和商業的雙倍成功。
2011年,在微博上,Chanel、Dior、Gucci和Burberry等人盡皆知的奢侈品品牌落戶,開始了或與微博用戶偶爾調侃,或高冷地不斷更新新品、新活動的圖片,或及時po出自己衣服與明星藝人、商界名流等大V的“合作”。總之,官方發出的微博方式不一而足,重點還是一樣,認識、了解以及認同。而在社交媒體的后起之秀,也是更加方便溝通和傳播的微信上,各大品牌的涉足都要稍晚一些,就和在天貓開旗艦店一樣,都是做了一些功課才下的決定。畢竟,無論是品牌自身,還是看熱鬧的民眾,都在衡量和比較著“Low不Low”的問題。在這一方面,針對中國市場,邁出一大步的可以說就是Burberry。在天貓人家有旗艦店,在微信也有多個子欄目,雖不是每天更新,但是和品牌的許多推廣動作都保持高度一致。時裝周時,都是及時發布秀場照片、嘉賓圖片及采訪、服裝細節、設計靈感以及秀場花絮等多維度的內容。就算沒有倒著時差看秀場直播,跟隨著官方微信的向導,也能從各個方面了解到品牌在時裝周上的信息。比如,近日推出的圣誕系列,Burberry官方微信也是和品牌官網等一致,介紹了包括男士、女士和兒童在內的各種圣誕禮物。空閑時候人們點開微信,獲取到的這些信息就可以成為他們下一步的購物計劃,也可以塑造出一個品牌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而包括Hermes在內的其他奢侈品時裝品牌大多都是在正要著力開拓中國國內市場的時候,同期開設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官方認證賬號。Hermes就在微博上花了不少心力,以跳脫出以往品牌所帶給人的低調內斂的印象,配合倒數計時的方式,以俏皮又不失內涵的短動畫方式預熱了上海“愛馬仕之家”的開幕。
在微信,Chanel和Prada是引人注目的新人。10月14日,Chanel官方微信的第一條圖文信息就是“香奈兒N°5紐約之夜現場報道”,開始了一系列的針對N°5全新音樂電影《只想擁有你》的一系列宣傳造勢和解析花絮,也同時開啟了這個經典的時裝品牌在微信上的“呼風喚雨”。而25日晚間最新po出的微信則是“香奈兒微信與您有約”的主題,“精彩紛呈的品牌資訊:時尚精品、香水與美容品、腕表與高級珠寶,盡在香奈兒官方微信。更多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短短50多個字的信息,依舊那么經典、正經,但是請注意配圖,Coco Chanel小姐式的漫畫速寫,一手握著手機,另一邊則在“剪刀手”,“Chanel”也變成了“yes,we chat”的涂鴉。就這么簡單一個調皮可愛的微信內容立馬贏得微博和朋友圈的一陣贊揚,看著Chanel都那么接地氣,一邊感慨社交媒體的巨大號召力,一邊則想著就算是Chanel這樣的品牌,也得變著法兒地玩花樣,才能讓受眾滿意啊。
而比Chanel更加有魄力在朋友圈玩起來的則是Prada。至今沒有官方認證微博的Prada看來是跳過了這一步,直接來到了各位的微信里。11月12日,Prada正式登陸微信的消息一出,人們就敏銳地覺察到Prada“攤上大事兒了”。果不其然,接下來連續多日推送的微信內容就是轟轟烈烈,并且預熱了很久的在香港舉辦的“Pradasphere展覽”。同樣是以品牌的大動作為入駐社交媒體的契機,依舊是以全維度的介紹作為微信主推內容,在此之后,也是以介紹品牌新品、新活動和品牌內在精神為主要內容。和邀請觀秀一樣,官方社交平臺的各項內容的針對主題仍舊是普通的民眾,不斷地介紹,不斷地滲透,再配合適宜的互動活動,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買賬。買情感上的賬,也要買銷售上的賬。在許多品牌財報都并不漂亮,或者不時有內部問題爆出的時候,眾多時尚品牌仍舊花了許多氣力在新媒體的構建和維護上,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走出高冷的旗艦店和商場,才能抓住不在乎時裝編輯推薦,無所謂明星穿戴,但是真正有能力并且有需求的消費群。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