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倫敦的牛津街上,你會被鱗次櫛比高街品牌店鋪的密度所震驚,怎么能有這么多英國本地高街品牌?但除了Topshop之外,其他基本都不為大部分國人所知。而我們此前曾提到過的巨無霸Primark(此為鄰國愛爾蘭品牌),更是徹底把搞服裝的人看傻眼,在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衣服如此便宜,這是為什么?
有的學派相信地理決定論,認為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國家歷史,在時尚行業我認為也適用。英國是島國,居于歐洲大陸之外,由于經濟發達,生產制造都需要外發,國內僅留有極小量奢侈品級別的高端面料和服裝生產,且在現在階段都處于萎縮中。中檔服裝方面要與法國和意大利的品牌競爭,要面料沒面料,要生產沒生產,沒有供應鏈后盾,使得這塊市場也拱手讓人。
那么英國有什么?有英鎊,雖然從十幾年前的與人民幣15:1的匯率到現在的8.5:1,但顯然依然很值錢,這樣的貨幣拿到發展中國家去采購低檔服裝完全沒有問題。英國還有什么?創意人才,英國有如此多時裝院校,畢業生們也都希望能盡可能留在英國工作與生活,所以高街品牌可以較容易獲得人才。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對本地市場的理解,地區的穿著喜好、差異之大是必須眼見為實與身在其中才能感受的。我們此前曾與一個英國高街品牌合作,其產品基本都是夜店風的連衣裙,在國內大概只有這段時間搞年會尾牙時才會有人穿著。后來,我在接待該品牌所在地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的來訪團時才了解到曼城由于城市不大,如果晚上有派對,人們會下班回家換一套夜店裝再去社交。但是在倫敦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城市太大,生活成本也較高,需要能應付多種場合穿著的服裝。
如此一來,有資金、有人才、有本地著裝喜好,就產生了根據英國各地區穿著需求以當地市場為主的高街品牌。為什么Zara、H&M等高街品牌十年前就進入中國市場,而Topshop至今都未以自營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忽略這塊時尚界公認的大蛋糕?我認為:其一,在于英國本地市場強勁是主因,缺少走出去的動力,其二,Topshop的價格,在中國競爭力不強。事實上,大多數英國高街品牌都是如此,所以這些品牌也都鮮有走出英倫三島。
那么為什么英國的高街品牌會活的相對滋潤呢?這又與地理、歷史有所聯系了。“High Street”被翻譯成高街,似乎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翻譯成商業街或大街即可,就是每個市鎮商業區的主要街道,即上海的南京東路,北京的比王府井。這些品牌占據了當地最主要的商業街,相比較國內的大量商業地產推出,歐洲幾乎很少有新的商業街出現,歐洲的網購也沒有中國這么發達,使得新品牌要讓消費者了解有了較高的難度。
本地消費者在“High Street”上只能看到這些品牌,自然就只會在這些品牌消費,老百姓買衣服其實并不會很挑剔。所以,英國本地高街品牌一方面很懂本地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以英鎊為收入相比較英國的物價水平,買高街品牌著實便宜,買一件衣服也就是在酒吧喝一杯啤酒的價格。
此外,倫敦是國際金融中心,在吸引了大量資本的同時也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人來定居,他們不是旅客,會入鄉隨俗,與倫敦當地人的穿著逐漸趨同,從而進一步支持了本地市場。這一點與米蘭和巴黎形成鮮明對比,那里的零售主要針對游客,他們需要適合買回去穿著的服裝,而不太效仿當地人的穿著。
雖然,西班牙的Zara和瑞典的H&M等快時尚品牌也進入了英國市場,但依然留給了英國本地高街品牌巨大的生存空間,隨著英國脫歐,我相信這一情況將進一步延續。至于英國高街品牌是否能占領中國消費者的衣櫥,除非根據中國消費者的喜好調整產品,否則結論顯而易見。
此篇原創文章首發于“BoF時裝商業評論”,如需轉載,請注明。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