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葉眼觀潮,這一期我們來談談法國奢侈品成衣的近代史,主要是1960到1980年代這三十年發生的事情。坦率說,這一期是很難講的,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必要來說一說,畢竟這是一段重要的歷史,沒有這段歷史,我們膾炙人口的大牌也不會產生,也不會有九十年代的三大奢侈品集團LVMH、歷峰和開云的整合以及形成現在的格局。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總是似曾相識,了解一下過去,有助于我們找到發展規律,預測未來會如何發展。
為什么說這一期難講?因為這段歷史的資料不多,其實也不是說不多,主要是這段歷史里的設計師和品牌大多不為我們所知了。
所以粗看起來這段歷史與我們當下關系不大,我們也確實要感嘆,時尚是善變的,如何能永立潮頭,是新一代設計師在品牌創立之初就需要建立格局和思考的。
在1960年代初之前的一百多年里,法國或者巴黎一直是世界時尚之顛,巔峰上就是Haute Couture高級定制。但是高級定制只能服務很少量的巨富階層,于是高級時裝屋為了擴大生意派生出三種模式,我稱為三大門派,分別是全能派迪奧、純潔派或叫自力更生派巴黎世家和紀梵希,以及現代派,完全走授權路線的雅克法斯和皮爾卡丹。這個我們在此前的葉眼觀潮里有專門談過,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簡單來說,由于巴黎的歷史積淀再加上時尚武林前兩大門派的天才,迪奧和巴黎世家以及紀梵希,讓巴黎高級定制繼續占據了時尚制高點,并通過推出香水和品類授權,使得企業能獲得足夠收入。
問題是,這三大門派都沒有解決工業化生產的問題,高級定制受到了成衣業的巨大沖擊,就1966年到1967年一年間,巴黎高級時裝公會名下的高級定制公司數量從39家變為17家。相比較美國從二戰前就開始發展成衣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美國市場已經幾乎完全成衣化,而且那里的市場當時是藍海。迪奧在1948年首次到訪紐約后就發現美國女性寧愿要三條新裙子也不要超漂亮的一條裙子,這一觀察可以說延續至今也是完全正確的。
雖然知道成衣發展是必然趨勢,巴黎高級定制業所派生的高級成衣業也從五十年代就進行了多次的嘗試,但是基本以失敗告終。
1950年到1953年,Lanvin家族的Jean Gaumont-Lanvin在離開朗萬后設立了一個“設計師聯盟”,五位當時頂級高定設計師每人設計7個款式,在巴黎春天百貨舉辦發布會并接訂單,由制造商加工生產后每個款式都會同時標注兩個標牌,“設計師聯盟”和高定設計師的標牌,比如Carven。接下來的一年,為了更好地發展外省的操作,選擇在賭場、大酒店以及茶社沙龍里組織時裝發布,而且是那種有收益的商業演出。活動獲得了轟動,但是一個季度的訂單只有5000件,訂單的利潤無法覆蓋花銷,最終堅持了三年。
曾擔任巴黎高級時裝公會主席的雅克漢姆,以及二三門派的雅克法斯和紀梵希也都在五十年代嘗試成衣化,但是在那個時間段,法國還沒有美國那種擁有制版和其他技術的時裝專業人員。顯然,在五十年代,歐洲無論從市場到專業技能都還無法成衣工業化。
1937年出生的迪迪埃·戈巴克接手企業后開始開拓美國市場,1961年他首次去紐約,發現法國的成衣業還未準備好,相比較美國的成衣業產品完成度比較高,生產模式標準化,衣服的“可穿性”也更高。經過三年準備,1964年第二次去美國時,帶去了卡芬等設計師的系列,此外巴黎世家、紀梵希、古亥基的系列也與美國媒體見了面。美國最好的百貨店都試簽了合同,但是由于訂單批量較小,10%的傭金與所花費用還沒能持平。
1965年10月第三次去美國,伊麗莎白·雅頓公司(就是那個著名的化妝品品牌)的買手來看卡斯特羅的設計,雅頓公司在美國各主要城市有22個高級時裝沙龍。當看完模特的一款服裝的展示,買手的嘴唇就會吐出兩個字:“24件”,戈巴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天下午,另外一家高檔百貨店的買手根據去年的銷售情況,將這一季的預算都用在了這些裙子上。這些美國買手所下的訂單量都是在歐洲不可能達到的數目。
至此,蒙戴斯在美國快速發展起來,蒙戴斯曾擁有10個高級時裝品牌在全球的生產和銷售代理權,包括Ungaro、YSL、Givenchy、三宅一生、Valentino、Chanel等。
隨著訂單的增加,生產端如何工業化成為問題,1968年,戈巴克引入投資,收購工廠,而舅舅為了政途,選擇退出,出讓了自己50%的股份,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舅舅是著名政治家,曾在1954-55年擔任過法國總理。
由于工廠的現代化更新需要更多的資本投入,必須再次引入外部投資,到1972年戈巴克在蒙戴斯的股份由50%降到了35%。
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兩個重點,一是當年美國市場是不可錯過的市場,不做就做不大,甚至不做就活不了,類似現在的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二是成衣工業化需要巨大的投資,不投資不會有回報,而目前世界處在第三次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轉型期,時尚行業也需要積極引入新技術,這也需要巨大投入。
謝謝觀看葉眼觀潮,更多精彩內容我們下期繼續。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