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曾經一度被詬病為“徹底忘卻品味的十年”。但事實是,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70年代風格已經從單純的復古風潮演變對為時尚、設計、音樂、裝飾等領域產生持久靈感的年代。在2009年,BBC的一檔名為“Style on trial”的節目,旨在跨越1940年代到1990年代,從中發現最具風格的十年。其把榮譽最終頒給了70年代:因為“多樣性”是定義這個時代審美取向的最佳詞語。
1970年代的多樣風格得益于新視覺語言的大爆炸。從某種意義來說,相當部分是對長期以來審美意識的一種反叛,反對現代主義的過于干凈,整潔以及功能主義。第一次思潮是1960年代的波普運動,這一運動一直到70年代真正形成主流:放逐所謂的傳統概念“好”趣味,轉而贊成“多元化”、“嬉戲”和“獨創性”。對時尚而言,無關折衷主義只與個性裁定有關,在這里沒有“對”或“錯”的Look,而是由“穿著者”自己來設定趨勢�!敖裉斓臅r尚是充分的自我表達,以及小概率事件”。時任美國《countercultural》雜志的Rags在1970年代指出:這是一個打破傳統與禁錮的機會。
從波普到后現代主義
1970年,在倫敦的Kensington church街開出了一家新店,人們稱之為一家之前從未見過的店,這里有著彩虹色的調性,快樂的穹頂,混合著波普(Pop)、迪考(Deco)藝術以及一些意大利風格。這家店于1972年關閉后,其閃亮的風格,波普主題以及防水臺高跟鞋依然持續對高街時尚產生著影響。這代表了一種新的自由精神,也定義了接下來十年的時尚與設計。這些充滿新鮮感的元素:波普藝術,50年代美洲藝術、迪考藝術,漫畫條紋,都極大地為時尚注入了新的靈感。受此影響的明星從Mike Jagger到paloma Picassso;設計師從Yves saint laurent到Elio Fiorucci。
波普藝術也對室內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受此影響的家具多以模塊式設計,并由時髦的塑料以及鮮艷的色彩構成。甚至還帶有某種超現實主義的意味。
身體意識的輪廓在70年代后期被法國設計師Glaude Montana和Thierry Mugler發展到一個新的極端階段。他們夸張的女性化廓形以及對金屬材質的嗜好宛如科幻書中的女英雄形象。
從波普走向迪考
迪考在70年代的的復興與波普運動有很大的關系。當時倫敦著名的時裝屋Biba推出的風格鮮明的服裝從糖衣杏仁色調、露背套頸背心、彩色珍珠、小圓帽等都直指20、30年代的迪考藝術。而亮片、色丁、閃光防水臺鞋等則具有華麗搖滾感。70年代早期的風格催生了20、30年代迪考藝術與70年代波普風格的互相融合。
從回歸自然到反時尚軍裝
1970年4月22日,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走上街頭慶祝首屆“地球日”,這是關于對污染、城市化進程、原子彈威脅以及人口爆炸等環境危機的一次集體覺醒。這一事件標志了環保時代的開始并將定義70年代另外的一部分風格。
回歸自然的一個最重要趨勢是對鄉村生活的回歸。美國人在這方面是先驅,率先主導了來源于農耕時代以及西部靈感的“Simple Life”。在法國,普羅旺斯的農民成為了繆斯;在英國,一個帶有玫瑰色調的維多利亞時代和拉斐爾前派的的結合引起了全民懷舊情緒。
另外一個靈感的根源是軍裝。這一靈感最初來源于60年代末從職場解放的一種反傳統反時尚的宣言。當Yves saint laurent把他的目光轉向海軍水手短外套和獵裝夾克時,其實已超越了軍裝。不過與此同時,一種“Cheap chic”開始出現,原因在于原創過于高昂的成本阻止了人們的購買,在反時尚的理念主導下這些功能性的風格被以一種更為廉價的方式出售。
一張由yvonneswindon設計的海報激發了紐約70年代的早期嘻哈風格。廣告中人們穿著70年代的工作服他們把這叫作“Big Macs“,但這當時只有在紐約可以買到。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