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葉眼觀潮,這一期我們來談談時裝周的前世今生和未來發展。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7月的米蘭男裝周、巴黎的男裝周和高定周相繼取消,這應該是歷史上第一次。那么大家知道時裝周是怎么來的嗎?
時裝周最早由官方牽頭舉辦是在紐約,時間是1943年,舉辦的原因是由于二戰,美國買家不能去巴黎訂貨,同時美國也希望推出自己本國的設計師。因此就在紐約舉辦了時裝周,一開始取名也不叫Fashion Week,而叫Press Week。從名字可以看出,是面向媒體的。
在此之前的幾十年里,美國的百貨店就常常辦大型的秀,主要展示從巴黎買回來的高級定制,還展示以及據此進行商業化成衣化的本地生產服裝。從大歷史觀的角度來說,成衣替代定制推動了產業發展,但是從創作的角度來說,基本靠抄襲借鑒巴黎的設計,原創度不夠。
隨著二戰結束,1945年巴黎就又開始重新舉辦沙龍性質的時裝秀,并搶回了時尚的制高點地位。但是美國作為最大市場卻一直延續了很多很多年,實際上主導著時尚產業的走向,其他地方的市場都沒有美國市場的量,對于品牌來說不做美國市場是不可能做大的。曾經世界最大的貿易公司香港利豐集團就說如果不和梅西百貨做生意,那就不在生意圈里。
1958年米蘭時裝周誕生,1973年巴黎時裝周誕生,1984年倫敦時裝周誕生,俗稱的四大時裝周就此成型。四大時裝周在近幾十年里互相競爭,但是大的內容和形式沒什么變化,主要面向媒體,買家,提前半年發布新品系列。
近十年隨著大牌實力越來越強,時裝周的秀也越來越偏向宣傳,觀秀的明星往往成為秀場的主角,秀的排場越來越大,制作費用越來越高。這也導致不少品牌離開時裝周,自己選擇別的時間和地點舉辦,畢竟對一些大品牌來說預算不是問題,在時裝周里被別家品牌分流注意力不劃算,也省得在時裝周期間大家都要爭分奪秒。
時裝周的產生是由于二戰這一大的歷史事件,而這次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新冠疫情也必將是大歷史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很可能會改變世界格局。
相比較奧運會的延期,時裝周算小事件,但是歷史上也應該是第一次時裝周被整個取消,目前國外尚未對此能有什么應對措施,只是說延期到九十月的女裝周時間段舉辦。考慮到新冠疫苗要12-18個月才能面世,所以九十月的時裝周是否能如期舉辦也要打一個問號,而縮小規模是可以確定的。
歷史走到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已然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此次疫情是否會引起時尚行業的巨變?正如70多年前紐約時裝周的啟動。要知道第一次紐約時裝周舉辦的時候,創辦人Eleanor Lambert埃莉諾蘭伯特發出去150張媒體邀請函,最終赴約的也就50幾位。新生事物都是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四大時裝周目前的情況來看,巴黎和米蘭的行業協會影響力較大,當地的主要大品牌還是會集中在時裝周期間舉辦,紐約實際上早就由兩三家主辦機構推出不同的時裝周時間表,顯得特別混亂。究其原因,倫敦、米蘭和巴黎都是主要針對國際市場,也就是主要依靠外貿。而紐約有些是只針對美國本土市場的品牌,還有一些是針對希望去紐約發布的國外品牌,目的不同。實際上紐約一直有分fashion week和market week,也就是發布的時候專門發布,訂貨的時候專門訂貨,兩個時間段錯開。
另外,就實際的時尚零售來說,對于大品牌和大零售商來說,季前系列占到全年采購的70%,一是交貨期更早,二是比較實穿,也使得時裝周上的主系列越來越偏向于發布。
問題是大多數小品牌并沒有能力開發這么多的產品,那么如果在時裝周發布,既要能吸引眼球,又要能賣,那應該怎么平衡呢?這對于以時裝周為運作周期的品牌提出了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這次上海時裝周針對疫情快速推出了天貓云上時裝周特別呈現,參與品牌超過100個,既有商業品牌也有設計師品牌,許多設計師品牌都是首次接觸直播,如何能搞好一場直播大家都心里沒底。直播是以賣貨為主還是以品牌傳播為主也還說不清楚該怎么定位,這些都需要通過不斷的嘗試來檢驗。由于這一季事發突然,大多數品牌都選擇了現貨銷售,有些進行了少量新品的發布。
從這次的直播來看大多數品牌都經過了精心的準備,相比較LV的直播倒是被吐槽不少。所以在手機直播界面如何展現出品牌的逼格,看起來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針對未來,隨著產業和技術的發展,直面消費者看起來勢在必行。其實直面消費者是很早就提出的,Armani早在品牌創立初期就提出了,后來的SPA品牌(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比如優衣庫也是這么做的,到現在被稱為帶有互聯網基因的DTC(direct to consumer)品牌。當然這三類品牌的投資都很大,特別是DTC品牌目前都在投入期。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后高性價比的產品會更受到市場歡迎,為走秀而走秀的設計師品牌會受到巨大挑戰,no business no show這句老話又要拿出來提醒大家。
未來的時裝秀如果上云是標配,那么還要考慮直播的效果,而這勢必會影響到現場觀秀的體驗,這個之前在觀摩淘寶西湖斷橋秀時(葉眼觀潮之看斷橋秀與逛Costco有感)就有提到,一個是攝像機視角或者說是手機屏幕視角,一個則是現場的人眼視角。
走秀依然會是時裝品牌推廣的重要手段,問題是走秀的目的和作用是要思考的?如何讓更多人看到秀,看好秀。如何產生更多訂貨額和銷售額?從走秀到上貨的周期如何縮短?即看即買需要多少比例。以誰或哪個品牌做標桿?
令人慶幸的是,中國有巨大市場,有技術平臺,也有更多時間來考慮接下來該怎么做。
謝謝大家收看葉眼觀潮,我們下期再見。
認證碼: |
|
匿名發表 | |
互聯網 觀潮網 |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