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紀錄片在網上流傳,我們就來說說這位神秘的設計師。
該紀錄片主要拍攝于2018年Martin Margiela為自己的展覽策展期間,而且由他親自擔任旁白而顯得彌足珍貴,紀錄片詳細介紹了設計師的生平和設計,值得無論是時尚愛好者還是時尚從業者觀看。我們就根據該紀錄片的脈絡,來談談觀感和看法。
Martin Margiela被認為是時尚史上影響力能進前十的設計師,比利時人1957年出生,父親開了一家理發店,家里條件屬于一般。
小時候他在電視上看了一場Andre Courreges的秀,此前我們有提到Courreges和Balenciaga、Givenchy是巴黎高定第二大門派的代表人物。這場秀使他腦洞大開,確定自己長大后要去巴黎做時裝設計師。電視里的模特那天穿著夏天的連衣裙,但卻穿了一雙當時照例應該冬天才穿的靴子,而且前面露著腳趾。
Martin Margiela的媽媽把這些都保留了下來,是知道孩子會出名?
于是他馬上拿起自己的芭比娃娃,為它做了一雙類似的靴子。
此外Martin Margiela提到祖母對他的影響很大,祖母是裁縫,很時髦,而祖母多出來的布料就留給Margiela從小就做起了時裝拼貼畫。
說起來,Karl Lagerfeld 14歲時跟媽媽在漢堡的大酒店里看了迪奧的秀后就立志要去巴黎做設計師,看來大設計師是小時候就看出來的。
Margiela在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學時裝設計,與Walter van Beirendonck是同一年級,而Ann Demeulemeester、Dirk van Saene、Dries Van Noten、Dirk Bikkembergs和Marina Yee比他小一級。這六個人被稱為安特衛普六君子,其中并不包含Margiela,當時他還未出名。而Marina Yee曾經是Margiela的女友。
紀錄片中介紹了在學院學習的過程中學校傳授了許多設計方法對他幫助很大,包括后來的襪子毛衣的設計概念就來自當時教的創作方法。
Martin Margiela和Jean Paul Gaultier,與后一張照片對比感覺不太像
Margiela二十多歲去了巴黎,做了幾年自由設計師,然后于1984-1987年間在Jean Paul Gaultier做了三年設計老頑童的助理。有趣的是,Margiela的性格和JPG完全不同,JPG完全適應時尚行業的玩法,不但設計出眾,更是一個娛樂家。Margiela則生性羞澀,不喜歡與媒體打交道,但是JPG看到了Margiela的特質,而且是自成一種風格,因此也鼓勵他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下去。
與JPG善于拋頭露面不同,Margiela從來不接受媒體采訪,也幾乎沒有照片,人們甚至認為他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及其神秘。而Margiela則希望以自己的作品讓大家記得,而非靠臉吃飯,其實他明明可以。
Jenny Meirens和Martin Margiela,未露臉
1987年8月Jenny Meirens和Martin Margiela創立了品牌Maison Martin Margiela,Jenny此前曾在布魯塞爾開買手店,這一年Margiela三十而立。
由于沒有錢,工作室的家具很多都是Margiela到處去找來的舊物,然而他將它們都刷成了白色。因為當時大多數的展廳和商店都是灰色的混凝土和黑色的家具,就是這樣白色成為了品牌的標示之一。包括員工都穿上了白大褂,以及品牌的商標織法也被人津津樂道。
80年代是一個過度玩樂的時代,而Martin Margiela則受到了川久保玲等日本設計師的影響,其設計風格完全不同于當時歐美主流社會。
Margiela的第一場秀于1988年10月23日在一個小劇場舉辦,發布的是89春夏系列,在這場秀上Margiela讓模特踩著紅印泥走過鋪上白紙的地面,這一首創的行為藝術方式后來在各種場合出現過,比如說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彩虹跑等。
此后的秀場選擇Margiela也常常突破想象,有在郊區的空地上舉辦,觀眾中有一半是當地貧民窟的居民,也有在地下車庫舉辦,沒有任何座位,大家都站著,讓模特涂上濃重的香水,從而為車庫里帶來氣味。他還曾在巴黎塞納河上的亞歷山大三世橋的底下辦過秀,當然這時品牌已經非常知名了。
Margiela在品牌的每一季系列都有一個主題,而且基本不重樣,創造出的概念之多令人嘆為觀止,比如解構主義,比如將二手衣服與新設計混合等,他也創造出了很多爆品,比如分腳趾的Tabi鞋等。
在品牌創立5年后,也就是發布了10個系列,Margiela風格逐漸被世人所知,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抄襲Margiela的設計。為此Margiela將過去十季的經典設計集合在一起,然后都染成了灰色發表了第十一季,同時為了防止抄襲,每一季的設計在服裝的標簽上都印上設計的原始日期。
雖然品牌越來越知名,但是公司的財務狀況依然很差,特別是當設計師已經三四十歲時,身邊的人已經過上了舒適的日子。為此,Martin Margiela接受了愛馬仕的邀請,擔任品牌的創意總監。這里要提一下介紹人是愛馬仕總裁Jean-Louis Dumas的女兒Sandrine Dumas,她曾在1990-1993年為Margiela品牌做模特。
Martin Margiela為傳統奢侈品牌帶去了新的內涵,1997年到2003年共擔任了6年。有趣的是,此后1952年出生的師傅Jean Paul Gautier接替了Martin Margiela擔任了7年的愛馬仕創意總監,當然此前愛馬仕就已經投資了JPG品牌。
Margiela離開愛馬仕是因為分身乏術,自己的品牌正在不斷的擴大,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當然也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錢。尋求外部投資的時候,Margiela不希望找大的奢侈品集團,而希望找一位和他一樣白手起家的人,而Margiela品牌的供應商Diesel的Renzo Rosso就符合要求,且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商業計劃,2002年Diesel成為了品牌的大股東,Martin的合作伙伴Jenny也在品牌創立15年后離開了公司。
然而當商業與設計師品牌結合時,碰撞不可避免。Martin Margiela的助理Nina Nitsche說公司的新團隊為公司引入了品牌管理的概念,市場部需要對產品系列有計劃。這些在商業世界看似基礎的事情,在當時的MMM品牌是不存在的。
Margiela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停創作的時裝設計師,而不是一個根據品牌既定風格指揮團隊的創意總監,在資本進來后,他覺得自己無法成為自己品牌的創意總監。這一點,他和Karl Lagerfeld完全不同,老佛爺是根據品牌的歷史與風格來設計符合現在市場喜好的產品,他甚至對于自己的品牌KL也是采取的同樣方法。
此外,Margiela對網絡世界也不太適應,他認為時裝秀一發布就會在網上傳播,使得原本所期望的驚喜感無法表現了。
2008年9月在品牌的二十周年秀后,Martin Margiela離開了自己的品牌,但是并沒有和團隊告別,直到一年后才宣布。原因是Renzo Rosso希望減少市場震動。
就在那一年的6月,I.T將MMM引進中國,在北京的798舉辦了MAISON MARTIN MARGIELA 北京展覽會,當時觀潮網就做了報道。那時候國內時尚剛處于啟蒙階段,我們也不知道品牌其實一直在虧損,設計師也即將離開品牌。
2009年此后的五年Nina Nitsche擔任了品牌5年創意總監,品牌在商業上并無多大進展,直到2014年Renzo Rosso請來John Galliano擔任創意總監,1960年出生的Galliano此前在Dior擔任了15年創意總監,2011年由于不當言論被品牌解雇。他對于將品牌發揚光大是更得心應手的,此后的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去年Galliano和Maison Margiela續約五年。
到今年,品牌已經創立了33年,目前在國內只有兩家店鋪,都在北京,一家在國貿的主線Maison Margiela,一家在SKP的副線MM6,此外在天貓開設了香氛店鋪。雖然在時裝精眼中是如數家珍的品牌,但是在大眾眼中依然十分小眾甚至不為人所知。在B站的這部紀錄片播放量也不足萬次,其中我就貢獻了3次。
可以看出,打造一個高端設計師品牌的過程有多么艱辛,設計師Martin Margiela在30歲到50歲用20年的不斷創意為品牌打出了獨有的風格,經過5年傳承再經過5年的商業化演進,目前仍然在打磨中。
正如紀錄片最后Martin Margiela寫的,感謝大家讓自己的夢想成真,讓自己的名字和品牌能繼續留在時尚長河中。
最后說個小八卦,Margiela不但為愛馬仕做過創意總監,還為許多其他品牌做過設計咨詢,其中就包括深圳的一家服裝企業,當然我不知道企業的設計師有沒有見過Margiela本尊,以及得到一些真傳。
(文中網圖,侵刪)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