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葉眼觀潮,這一次我們有一個新的想法,就是拿一些經典時裝類的書做些解讀,然后把一些我覺得有有趣的觀點與大家來做一下分享。
那最先上來的這本書,很厚,叫《親臨風尚》,這本書是前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主席戈巴赫寫的。成書是在1993年,然后2007年的時候出了這個中文版。所以這本書我是大概2008年2009年我不記得了,反正也是十年前我拿到的,拿到了然后當時讀了一遍。應該說當時有很多的感受,然后一轉眼十年過了,我最近又把它拿出來讀了一遍,當然感受就更多了,所以我覺得有很多東西是值得與大家分享。
然后呢?這本書非常的厚,非常的好,特別的贊。所以呢,就是我們也不可能一次把這本書說完,所以,我覺得可以分好幾個章節來說。這次我就來說這本書的第一卷的第一章,講的是高級定制行業的一些情況,一些基本的情況。因為這本書是翻譯的,所以它里面有些東西不是很好懂。所以,我是盡量用我這個白話來跟大家做個解釋,我們也不必要故弄玄虛。
首先,給大家說一個數字。就是高級定制業,1913年的時候法國高級定制業出口總額是1.6億法郎,然后其中英國占了35%。阿根廷占了21.5%,接下來是德國,比利時,瑞士,而美國只占了5.7%。英國與阿根廷,成為法國最大的客戶,所以這說明什么?這就說明當時的經濟情況,阿根廷在南美洲這個位置,經濟是非常好的,當時就成為了整個法國高級定制業的1/5的客戶啊。
100年前1925年的時候定制業占到了法國出口總量的15%,用我們簡單的中國話,就是支柱產業,對不對。為什么這個能成為法國的支柱產業呢?有個數據比較當時巴黎工作室50個小時制作出來的成品裙裝價格明顯低于同期的英國與美國。
所以為什么賣的好?就是因為賣的便宜。這點是不是很有意思?那法國的成本為什么能低呢。因為它的產業鏈完整,從上游的面料商到下面的縫制。相對來說比英國與美國完整,所以這也就造就了這一情況。所以到1935年的時候,香奈兒就雇傭了4000名臨時工人,分散在康朋大街的幾個樓房里,在那里他們每年生產28000件衣服。
而且當時買高級定制要有個買手證,1941年的時候高級時裝的顧客,總共有兩萬張買手證。這個數據,后來就是一直下降的,因為知道高級定制是下降,成衣是上升。所以說呢?無論是高級定制還是怎樣,時尚最終的核心是商業,或者說是工業,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牢牢的記在腦子里面。
第二點,就是說到設計師如何創業的問題。這里面有個很有意思的案例,說到了皮爾巴爾曼和迪奧兩位設計師的情況,因為他們兩個人其實原來是同事,都是在呂西安勒龍這邊上班的。巴爾曼比較早就出來自己干了,他當時是自己口袋里有60萬法郎,然后得到了母親與兩位朋友的資助,他自己占股51%,然后就開始推出了自己的品牌。1948年的時候,巴爾曼擁有352位員工,包括23名服務主管,12名首席銷售員,8名二級銷售員和20名試衣模特,并且擁有位于喬治五世大街與佛朗索瓦一世大街的九間工作室與三個店面。巴爾曼先生的情況等于他是靠自有資金來做這件事的。
那相比較就是迪奧先生了,大家知道迪奧的牌子肯定是最大的這幾個頭部的對吧?1947年的時候迪奧就創建了他自己的品牌,然后因為書中說迪奧先生是個講求實際的人!對于嚴峻的形勢,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早已摒棄了自己成為合股人的想法,他堅信資本和天才的緊密合作,才是品牌的最佳組合。這里面就特別有意思了,所以當時就是非常著名的紡織商人布薩克先生決定給他投資600萬法郎,你看一個是60萬,一個是600萬,翻了十倍。布薩克通過集團的下屬公司,成為迪奧百分之百的后臺老板。然后因為迪奧要放棄服裝與飾品上的名字使用權,就是把名字給賣了,但是迪奧本人還是擔任公司的經理,同時他也擁有公司的真正權力。怎么說呢,他負責經營,全世界出口的所有服飾在這些產品上,他是唯一能決定是否使用其迪奧名字的人,而且他逐年上漲的薪水,再加上可以在折舊和稅前利潤里提取一個高比例的報酬,實際收入相當于一個擁有40%投資的股東。
但因為不是股東,他就不會被迫將分紅用于二次投資,同時雖然不是股東,他卻擁有一切權利。至于設計方面一直到他離世對于他的款式,從來沒有任何正當分歧,就說他有股東的權利,有股東的分紅,但是他其實不是股東。書中提到一次重大分歧就特別有意思,說只是偶爾有一次他們公司的總經理想把品牌內衣的經營權賣給一個公司。迪奧先生對此有分歧,最后怎么解決的呢?就是承諾將這個想授權公司支付的2000萬的保證金的40%分給了迪奧本人,于是這件事就圓滿的解決了。你看,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而且顯得迪奧先生的腦子也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啊!
所以說,到1960年的時候迪奧僅靠出售給買手的款式,胚樣版型就能收回成本,另外還有面對個人顧客的銷售。當時的出口營業額占品牌總營業額的65%,其中40%銷往美國,1954年迪奧一家的出口就占法國高級時裝總出口額的一半以上。這個量是驚人的,這個量是絕對性的。
那么這個是第二個有趣的點,就是設計師該如何創業?這個問題是否要與資本結合,我覺得這里給出了答案,就是你想做大你就要結合,你如果是不是準備做大的話,那你就可以小確幸。
第三點,書里說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這不就說高級定制其實沒有這么多客人,所以從一開始的時候你能想象嗎?高級定制就是賣版的,就把版賣給那些全世界各地做成衣的。在那個時候,他們把這部分人稱之為專業買手,就是相比于前面說到的兩萬個消費者,這些人稱之為專業買手。他們會在新品上市前比個人顧客提早一個月時間看見樣衣,但是購買的價格要高40%。
專業買手的銷售雖然只占到高級時裝業營業額的20%,但是買手卻為高級時裝帶來了無比重要的雙重好處。首先,這些成衣商推出的促銷廣告,同時也是對高級時裝的大力宣傳,其次他們也間接為高級定制帶來了新的客人客戶。這一點在今天看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當時高級時裝業的設計師們尚未意識到,這需要投資,需要投入資金來宣傳自己。
那當時這些所謂的專業買手了,他要去看秀一定要買一張通行卡,這個通行卡,他們要提前去申請,簽一個道德合同,就是不能夠盜版,同時在觀看這些秀之前要預交一筆保證金。而且無論你買不買,這個保證金是不退還的。
而且書后面就說到,從30年代到70年代美國都是高級時裝最有力的市場,但是對于美國人來說,高級時裝更像是一種高級成衣,代理商買手們在挑選時是非常細致謹慎的,力求滿足顧客傳統保守的品味。所以當時很多美國人,他們來買高級定制的目的其實后面說到了美國人的黑歷史。
當時世界各地的百貨店都來巴黎,書中談到,比如說我們曾經談到的倫敦哈羅德,包括美國的Bergdoff Goodman等。他們被分為兩類,這些百貨店一類是擁有自己的定制工作室,另一類則委托加工工廠進行專線的拷貝。
這里面就說到了梅西百貨,美國最大的百貨店,在1962年的時候超過3000人次在美國,觀眾欣賞了梅西百貨自己辦的時裝發布會。天臺上的模特,兩人一組。一個穿的是品牌的原版。一個穿的復制款,一個穿著1000美元的紀凡希大衣,一個穿的復制款價格是70美元。
我覺得這個事跟我們現在淘寶上面的仿大牌不是一模一樣嗎?所以說,高級時裝實際上對美國人來說是起到了一個風格工作室的作用。
美國這些大百貨公司不再需要等待巴黎的發布會來獲取最新信息了,產業鏈又開始出現了,他們在巴黎建立了私人工作室,同時推出仿巴黎高級定制的產品,而這種惡意競爭的廣告產品,實際整個系列中只有一件連衣裙是真正巴黎大衛時尚店出品的。
書中還提到一個報紙做了一個研究,說是美國百貨店推出的所謂巴黎大師推出來的產品,Lanvin,愛馬仕等等,沒有一個設計師能認出自己的所謂設計作品,實際上跟這些大品牌一毛錢關系沒有。
此外,當時美國人還有個很有趣的人,專門做這個事。她每次在巴黎的展示會上都會購買20余個新品,然后運到美國,讓模特現場發布,只要付一個較高的價格,所有的觀眾都可以隨便進行速寫記錄。然后還可以租用這個新的款式幾小時,而這幾個小時,就足夠復制了。一直到1949年的時候,她被法國的警察抓了。
所以這件事情,一直到80年代都還在不斷的發生。所以戈巴赫主席,他也做了一個反思,他說高級時尚業這種惡性的盜版現象,其實是自身運作體系導致的結果,你一邊賣樣衣不就是讓人復制嗎?那怎么又能夠控制賣出去樣衣之后所發生的這些情況呢?
所以直到70年代,發布會現場都是嚴格禁止拍照和速寫的,違反的話,就會遭到警察的干預。
以上是這本書的第一卷第一章給我們談到了三點。第一點,時尚是商業,第二點,設計師,如果做自己的品牌,他應該采取怎樣的路線?第三點,高級定制業很重要的一個收入來源是賣版。然后美國企業包巴黎外省,法國這些企業他們是如何來盜版。
謝謝大家收看葉眼觀潮,我們下期再見。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